」而正當店員準備把湯收走時,她卻阻止對方:「等一下。
而信念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能夠引導你捍衛你的思想。以你的精神力量去強迫別人,就跟用武力去強迫別人一樣,都是一種大錯特錯的惡行。
各地所有人的心智,都會在無意識中受到影響,進而協助你實現你的渴望。請把那些報導貧民窟居民有多不幸,或童工有多悲慘之類的書籍或文章,全部丟掉吧。據我所知,你用信念和意圖所支撐的渴望圖像,將會被「無形」所接收,並且傳播千里――遍布於宇宙之中。事實上,將自己的意志施加在他人身上,反而會適得其反,讓你無法達成自己的意圖。如果你想要幫助窮人,你就必須以身作則,先讓自己致富,才能向他們示範,讓他們相信他們也能夠致富。
而且你將不會出現負面的訊息,導致你的努力被抵銷而前功盡棄。請你把貧窮拋諸腦後吧。曼金威茲寫過好幾部○○七的腳本,同時也是電影《超人》跟《超人二》的編劇。
他們原本想在劇本裡看到像是《超人》電影裡面那種聰明而諷刺的對話,讀到的卻是黑暗的色調。而且還順便把老友曼金威茲(Mankiewicz)挖去幫忙處理該電影的腳本。但自從六○年代電視劇結束之後,漫畫界轉向以粉絲為主要目標讀者。正如父母雙亡的布魯斯在悲傷的火焰中鍛造出了那段理想的誓言一樣,奧斯蘭在少年時就將他的憤怒轉化為堅定不移的意念,並訂下了長遠的計畫:「我人生的目標,」他回憶道:「就是把『POW』、『ZAP』、『WHAM』這種自蝙蝠俠誕生第一年就根深蒂固的效果音,從整個文化的集體潛意識裡清除乾淨。
這下子古柏跟彼特斯手上沒了導演人選,現在那部沒人要的劇本裡面,只有蝙蝠俠這個變裝英雄還能稍微讓事情看起來沒那麼糟糕。初版草稿的情節非常緊湊,擠滿了一堆系列作品裡的老面孔:小丑、企鵝、腐敗的市議員魯伯特.索恩(Rupert Thorne)、迪克/羅賓、布魯斯.韋恩的戀愛對象茜爾沃.聖克勞德(Silver St. Cloud)。
」他說得沒錯,當時奧斯蘭拿著腳本去找哥倫比亞跟聯藝電影(United Artists),但兩家電影公司的人在聽完奧斯蘭的解說後,都以為他要拍的東西是六○年代電視劇的衍伸,於是拒絕。」 彼得.古柏和喬恩.彼特斯兩位製片合組的古柏彼特斯公司(Guber-Peters Company),花了兩年找不到有意願製作的團隊,最後終於回頭說服華納影業,但大功臣奧斯蘭卻在不久之後被他們踢下了編劇台。在《蝙蝠俠》電影上映那年,這願望終於實現了。」這樣的熱情從未散去。
他們覺得不安,但曼金威茲耐著性子告訴他們,《超人》的對話是刻意想寫出一種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的氛圍,但蝙蝠俠不適用那套,兩者之間本質上就不同。曼金威茲在一九八三年交出劇本,和奧斯蘭筆下那個中年蝙蝠俠的故事毫無相似之處」波頓試圖軟化奧斯蘭的堅持。也正因為如此,基頓扮演蝙蝠俠的消息一出,阿宅粉絲們的怒火立刻排山倒海而來。
他們考慮了很多方下巴,深色頭髮的男演員: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查理.辛(Charlie Sheen),甚至還曾短暫、半開玩笑地動過找比爾.莫瑞(Bill Murray)的念頭。其中一個作家提到,他有些完全不看漫畫的朋友們對電影變得相當感興趣,因為覺得這部片可能是個大惡搞。
另外又有一次,他說一個人把自己打扮得像蝙蝠一樣這件事「很荒謬」。蝙蝠俠這個身分讓讀者們痛打壞蛋的美好幻想成為現實,而布魯斯的身分,則滿足了他們希望穿上燕尾服之後可以風度翩翩的渴望。
過去幾十年來,漫畫刻意在讀者的潛意識中,讓布魯斯擁有○○七的氣質。一九八八年的夏、秋兩季,華納特別請了一個公關參加動漫展,向粉絲們保證影片將保持黑暗陰鬱的氛圍,但在那之前,他們得先聘凱恩當官方的電影顧問,讓凱恩不要繼續對這部片產生威脅才行。電影製作期間,華納收到的請願書以及抗議信超過五萬封。對波頓而言,一個溫柔英俊、充滿肌肉的典型布魯斯.韋恩一點都不合理。例如:在其中一次訪談中,波頓粗略地提到這部片會從「各種不同年代的」蝙蝠俠作品取材,而且會納入電視劇的幽默感。身為顧問的奧斯蘭,在小丑的角色上第一個就想到尼克遜。
在其中一封由位在多倫多的漫畫店店主寄出的請願書上面,簽了滿滿一千兩百個名字,裡頭除了消費者,還有蝙蝠俠的編劇、繪師,跟編輯,而且這位店主還將在該年七月的芝加哥漫畫展公開展示這份請願書。找《家庭主夫》這種喜劇的主角來演黑暗騎士,證實了好萊塢心中的蝙蝠俠,根本不是片商口中的那個一九三九年最初的形象,而是一九六六年那個爛掉的版本。
直到目前為止,導演波頓在公開訪談上都從來沒明確地回應過這件事,這種態度已經讓粉絲們不舒服。相比之下,奧斯蘭的負面回應,根本只是整套吃到飽自助餐前面,一盤小小的開胃菜而已。
當時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努力地爭取這個角色,但古柏和彼特斯最終看上了五十一歲的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此言一出,阿宅粉絲們的焦慮爆發了,成了具體的抗議行為。
相較之下,比較缺乏男子氣概,而且有一點點怪異的基頓,反而能讓影片深入探索蝙蝠俠內心深處破碎的自我。尼克遜答應戲約讓他非常高興,於是接著提議把蝙蝠俠交給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或者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漫畫新聞雜誌《漫畫買家指南》(Comics Buyers Guide),在報導演員名單的時候,針對米高.基頓飾演蝙蝠俠一事,用了句「聖亞當.韋斯特在上。「我一直以來都對漫畫版的布魯斯韋恩有個疑惑,」波頓說:「如果這傢伙這麼有錢,這麼英俊,力量又這麼強大,那他媽的為什麼會去穿那件蝙蝠裝?」 可惜對蝙蝠俠狂熱粉絲而言,布魯斯.韋恩的英俊型男形象已經是角色的核心。
隨後,該雜誌又再報出這部片據說可能會被改得「更像是大眾過去熟悉的電視劇」。「這些朋友們覺得喜劇演員馬丁.蕭特(Martin Short)可以把羅賓演得不錯喔。
」來統括粉絲們對這件事的感受。根據他的說法,事實上,基頓反而更能彰顯蝙蝠俠的特質。
尼克遜最終以當時破紀錄的六百萬美元片酬,外加電影票房與周邊商品的抽成權利,答應了這個片約。這也成為了好萊塢史上算得最精明,可能也是賺得最多的合約之一。
文:格倫.威爾登(Glen Weldon) BACKLASH BEGINS 引爆反作用力 劇組開始認真地選角。粉絲們擔心過去二十年多來,為了把韋斯特的陰影從蝙蝠俠身上趕出去所做的種種努力,可能全都要白費了。這個渴望與前一個痛打壞蛋的同樣強大,但卻更為深邃幽微。好萊塢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片商為了安撫某個作品死忠粉絲們的不安發動宣傳活動」的案例。
不過,波頓最後選中了米高.基頓。然後一切的希望與夢想就這樣被一陣煙吹跑了。
」他這麼寫道,流露出淡淡的哀傷。《漫畫買家指南》表示,他們每天都會收到幾通粉絲的詢問來電,這些粉絲懇求聽到基頓扮演蝙蝠俠的事情只是個誤報。
威廉.達佛(Willem Dafoe)、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s)、大衛.鮑伊(David Bowie)、克斯賓.葛洛佛(Crispin Glover)……只要你在一九八八年春天是個夠有名、夠怪,又夠瘦的男演員,就會被華納列入飾演小丑的候選名單。接著,鮑勃.凱恩公開批評了蝙蝠俠的選角,讓片商陷入危機。
留言0